2015年全國兩會正在掀起陣陣高潮,各種提案議案吸引著民眾的眼球,引來無數議論,牽動著無限希望。在各種輿論和倡議的包圍中,記者想起來了“汽車運輸客運車輛駕駛員開車禁止用手機的倡議”,這是2015年1月9日第九屆影響中國客車業·中國客車公共交通發展熱點話題座談會上,深圳市汽車維修協會副會長、原深圳市運發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資產機務部部長于懷勇提出的,當時受到了與會嘉賓的熱情擁護。
手機作為當下一種通信聯絡工具,給人們的生活帶來極大便利同時,也讓不少人對其產生依賴,離開它就會覺得沒有安全感,有人甚至離開手機片刻就心神不寧。很多人開車時也會接打手機,這就給道路交通安全帶來很大隱患。尤其是汽車運輸客運車輛駕駛員更應意識到開車接打手機的危害,避免帶來追悔莫及的嚴重后果。
為何要發出該倡議?
無疑汽車運輸客運車輛駕駛員承擔著城市公共交通流暢的最重要任務,他們的安全意識直接關系到整車人的生命安危。而手機已成為駕駛員開車過程中最大的誘惑,一旦沒控制住,在開車過程中接打手機,危害極為嚴重。
首先,開車接打手機會使駕駛員注意力分散,容易引發道路交通事故,害人害己。有調查顯示:開車時使用手機,大腦的反應速度比酒后駕車慢30%。開車打手機發生車禍的風險比正常駕駛高4倍以上。有70%的致命交通事故是司機注意力不集中造成的,而手機又是造成注意力不集中的主要原因。開車時由于駕駛員撥打或接聽手機,就會造成對前方及周圍的環境難以觀測到位,形成“不注意視盲現象”,駕駛員一旦發現緊急情況就導致作出倉促反應,加上剎車制動和行車慣性,這一過程往往超過了意外狀況發生的一瞬間。而且情急之下駕駛員很難作出正確的反應,慌亂之中甚至把油門當作剎車踩下去而導致交通事故。
其次,汽車運輸客運車輛駕駛員開車接打手機時會放慢車速,而營運車輛車型一般較大型,易造成交通擁堵。絕大多數駕駛人都知道開車撥打或接聽手機屬交通違法行為,但為什么開車打手機的現象仍然屢禁不止呢?主要原因是駕駛人在聽到電話打進來時,特別是親朋好友的電話,很難做到不接聽,會覺得不能耽擱。為此,多數駕駛人會懷著僥幸心理,放慢車速接聽。
再次,開車接打手機很難與前車保持安全距離,極易發生追尾。開車撥打或接聽手機時,由于駕駛人的思維受電話內容的牽制,對行車前方的注意力不能集中,因為分心往往造成車速不穩,時快時慢、車體左右搖擺,難與前車保持安全距離,一旦前方車輛突然剎車,若兩車間的相隔距離不能同車速保持相對安全,或者是車前方遇到突發情況,因撥打或接聽手機而未能及時發現險情,很容易發生意外。
如何暢行該倡議?
交通事故猛于虎,雖然駕駛員開車接打手機成為多地頑疾,但仍需加強治理,使得汽車運輸客運車輛駕駛員從骨子里放棄手機,開車過程中禁止開啟自己的手機。
第一,加大宣傳教育力度。各大車輛營運公司應定期加強安全教育,著重提高駕駛人的交通法制觀念和安全意識,使駕駛人充分認識到開車撥打或接聽手機是一種嚴重交通違法行為。同時,各級交管部門還可以通過廣播、電視、報紙、網絡等公共平臺,廣泛深入地宣傳駕車使用手機的危害性。
第二,加大執法力度,增加科技投入。相關部門要進一步加大執法力度。通過開展專項整治行動,不定時不定點從嚴查處駕車撥打或接聽手機違法行為,加持做到發現一宗,查處一宗,對情節嚴重的還可通過媒體進行曝光,公司開會批判,屢教不改者可直接開除。
第三,全民積極監督參與。駕車撥打或接聽手機作為一個社會問題,應該全民參與解決,每一個公民都有義務監督和舉報駕車接打手機者,要把“維護交通安全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變成我們每個人的自覺行動,做到共同守護道路交通的公共安全。只有全民都行動起來,全社會形成一種良好的監督氛圍,在潛移默化中,公交駕車者就會自覺地養成一種文明的駕駛習慣,從根本上遠離不文明的駕駛陋習。
如今,在北京、上海、廣州等大型都市,汽車運輸客運車輛駕駛員開車接到手機的現象已逐步消失,但在一些中小城市,隱患依然較為嚴重,希望各部門都加以重視,讓交通暢通的同時多一份安全。